質疏松癥是一種骨量低下,,骨組織微結構損壞,,導致骨脆性增加,,易發(fā)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。主要發(fā)病機制: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骨形成減少,,骨吸收增加,,導致骨量減少,骨強度減少,,骨脆性增加,,從而導致骨折。骨質疏松癥分為原發(fā)性骨質疏松癥,、繼發(fā)性骨質疏松癥和特發(fā)性骨質疏松癥三類,。
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:種族、增齡,、女性絕經(jīng),、脆性骨折家族史、不健康生活方式(體力活動少,、陽光照射不足,、吸煙、過量飲酒,、鈣和/或維生素D缺乏,、過量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、營養(yǎng)失衡,、蛋白質攝入過多或不足,、高鈉飲食、體重過低等)、影響骨代謝的疾病(包括性腺功能減退癥,、糖尿病,、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多種內(nèi)分泌系統(tǒng)疾病、風濕免疫性疾病等),、影響骨代謝的藥物(糖皮質激素,、質子泵抑制劑、抗癲癇藥物等),。
骨質疏松癥有哪些癥狀,?
①疼痛
可表現(xiàn)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,夜間或負重活動時加重等,。
②脊柱變形
嚴重骨質疏松癥患者,,因椎體壓縮性骨折,可出現(xiàn)身高變矮或脊柱駝背畸形等,。
③骨折
骨質疏松性骨折屬于脆性骨折,,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或受到輕微外力時發(fā)生的骨折。骨折發(fā)生的常見部位為椎.體(胸,、腰椎),、髖部(股骨近端)、前臂遠端和肱骨近端等,。
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(符合以下三條中之一 )
1,、髖部或椎體脆性骨折
2、DXA測定中軸骨 骨密度或橈骨遠端1/3骨密度T-值≤-2.5
3,、骨密度測量符合骨量減少 (-2.5<T-值<-1.0) +肱骨近端,、骨盆或前臂遠端脆性骨折
骨質疏松如何防治
調整生活方式
加強營養(yǎng),均衡膳食: 建議攝入富鈣,、低鹽(5g/d)和適量蛋白質(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為1.0~ 1.2g/kg),。 推薦每日攝入牛奶300~400mL或蛋白質含量相當?shù)哪讨破贰?
充足日照:直接暴露皮膚于陽光下接受足夠紫外線照射。注意避免涂抹防曬霜,,但需防止強烈陽光照射灼傷皮膚,。
規(guī)律運動:增強骨骼強度的負重運動,包括散步,、慢跑,、太極、瑜伽,、跳舞和打乒乓球等活動;增強肌肉功能的運動,,包括重量訓練和其他抵抗性運動。
戒煙,、限酒,、避免過量飲用咖啡及碳酸飲料。
盡量避免或少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。
采取避免跌倒的生活措施
如清除室內(nèi)障礙物,,使用防滑墊,,安裝扶手等。
骨健康基本補充劑
鈣劑:每日需額外補充元素鈣約500-600mg,。
維生素D:充足的維生素D可增加腸鈣吸收,、促進骨骼礦化、保持肌力,、改善平衡和降低跌倒風險等,。
康復治療
治療性運動
有氧運動:慢跑、游泳,、太極,、五禽戲、八段錦和普拉提等
抗阻運動:包括舉重,、下蹲,、俯臥撐和引體向上等
沖擊性運動: (如體操、跳繩)
骨質疏松性骨折早期應在保證骨折斷端穩(wěn)定性的前提下,,加強骨折鄰近關節(jié)被動運動(如關節(jié)屈伸等)及骨折周圍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等,,以預防肺部感染、關節(jié)攣縮,、肌肉萎縮及廢用性骨質疏松,。
物理因子治療
脈沖電磁場,、體外沖擊波,、紫外線等物理因子治療可增加骨量;超短波、微波,、經(jīng)皮神經(jīng)電刺激,、中頻脈沖等治療可減輕疼痛。
康復工程
行動不便,、跌倒高風險者可選用拐杖,、助行架、髖部保護器等輔助器具,,建議佩戴防跌倒手表(如WATCH數(shù)字系列等),。應對不安全的環(huán)境進行適當改造,如將樓梯改為坡道,、衛(wèi)生間增加扶手等,。
文稿來源:張勇昌
|